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打假舆情网!

当前所在:首页 > 警示窗 > 二代大数据杀熟更隐蔽!上海市消保委呼吁出台算法规制

二代大数据杀熟更隐蔽!上海市消保委呼吁出台算法规制

发布时间:2021-03-18 13:23:06作者:佚名 来源: 河北消费维权网

  中国消费者报报道(记者刘浩)在大数据场景中,交易越来越多地依靠算法完成。互联网平台通过不断优化的算法和不断提升的算力,使得交易效率不断提高,但算法的不透明性与难解释性也给消费者权益保护与反不正当竞争带来新的挑战。3月14日,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布观点指出,算法公平性是平台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核心问题,应健全数字规则,尽快出台算法规制,促进平台算法公平,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初代大数据杀熟:“熟客卖高价”

  

  上海市消保委介绍,初代的大数据杀熟,依靠的是算法的简单判断。比较典型的就是“熟客卖高价”,平台对新客展示的是低价,因为新客通常会在不同平台比价。而老顾客习惯已经养成,通常不会货比三家,价格就会高一些。和“熟客卖高价”相类似的还有“新人插队”,比如打网约车时,算法会判断消费者是否购买代金券,如果购买了代金券,自然会忍受更长的等待时间(因为券不用会过期作废),算法就会把没买过券的乘客插队排在前面。

  

  差别定价不是错事,消费者对于“大数据杀熟”的厌恶其实就在于平台的欺骗。上海市消保委指出,多年前一些快餐经常在店门口发优惠券,对价格比较敏感的顾客会把优惠券收集在钱包里,下回买汉堡的时候可以“便宜2块钱”。插队也不一定就错,比如银行的VIP客户就有权优先办理业务。

  

  然而,基于欺骗达成的交易没有公平性可言。老顾客不会奢望打折,但也不愿意被套路。购买了代金券的乘客一直打不到车,误以为是高峰时打车人多。

  

  算法迭代:个性化推送“千人千价”

  

  由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运用,算法快速迭代,再加上平台对消费者个人信息的全方位收集,个性化推送就成为了平台主要的营销手段,而竞争的核心就是推送精准度。

  

  上海市消保委指出,平台通过了解消费者的喜好,选择消费者感兴趣的内容推送,还能潜移默化地固化或是改变消费者的认知。例如,消费者曾经搜索过“白芝麻黑芝麻”,那么他会在很多APP里接收到关于芝麻的信息推文。如果他曾经在网上买过两次白芝麻,那么大概率能经常看到关于“白芝麻比黑芝麻好”的各种文章。如果他正好40岁,可能就会看到“40岁以后应该吃白芝麻”的“知识科普”。

  

  平台根据个人信息匹配相关的产品广告或产品。记者了解到,2020年下半年,上海市消保委曾使用多个手机终端模拟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者使用相同的APP,并进行一段时间的虚拟人设操作。测试发现,不同手机接收到的广告差异度极大,模拟低收入人群的手机高频度收到各类低价劣质商品和网络贷款广告。此外,上海复旦大学教授孙金云带领团队做了一项“手机打车软件打车”调研,报告显示,苹果机主更容易被专车、优享这类更贵车型接单。

  

  此外,上海市消保委发现,相较于初代大数据杀熟显而易见的欺骗性差异化定价而言,基于复杂算法的价格组合更为隐蔽,也更能被合理化解释。近日,上海市消保委在不同平台测试了订房、买菜等业务,不同账号的价格差异比以前更大,但与以前不同的是,现在的“千人千价”是由原价与各种优惠券所组成的。这些券并不是账号钱包里原有的,而是算法临时生成的。

  

  上海市消保委:尽快出台算法规制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赋能”已经成为最为主要的经济驱动力。随着数据竞争日趋白热化,也暴露出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比如二代大数据杀熟,通过歧视性算法,以消费者的权益换取平台数据价值的最大化兑现。

  

  上海市消保委认为,算法公平性是平台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核心问题。基于算法的个性化内容推送客观上会扩大个体间的认知偏差,而平台出于商业目的的算法歧视,可能打造信息茧房,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基于歧视性算法的产品匹配,本质上是平台对算法权力的滥用。消费者因为缺乏免受算法决策支配的“退出”的权利,从某种程度上被剥夺了依法享有的选择权。

  

  基于歧视性算法的价格组合,是对消费者公平交易权的侵害。算法从接受输入数据到输出决策结果的全过程,形成外界无法获知的“黑箱”,算法在其中进行数据的处理、评估及分析,并根据具体场景作出决策。算法“黑箱”的非透明性导致二代大数据杀熟行为更加隐蔽、难以察觉。对此,上海市消保委呼吁,健全数字规则,尽快出台算法规制,促进平台算法公平,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原文链接:http://www.heb315.org.cn/news/view?id=2051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打假舆情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信息咨询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打假舆情网 djyq.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37 15311203802 010-53326578
监督电话:13261336050,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spaqfz@163.com  客服QQ:2477399413 通联QQ:2243561739